#古籍里的历史#
卫鞅入秦的目标非常明确:封疆裂土,成就一世英名
(《商鞅:中国文人的标准像?第四章战时体制的构建:将国家打造成战争机器?第七节战争机器高效运转的支柱: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》之十六)
七、战争机器高效运转的支柱:君主专制的国家体制
当卫鞅还没有变成商鞅之时,他所面对的秦国,在大华夏的体系中,处于什么样的状态?秦国的国家体制的构架是什么模样?而当时的华夏诸国,国家体制的架构又是什么模样?
太史公在《秦本纪》中,用十分简洁的笔墨,勾勒了秦国的一幅国际局势图:
孝公元年,河山以东国六,与齐威、楚宜、魏惠、燕悼、韩哀、赵成侯并。淮泗之间小国十余。楚、魏与秦接界。魏筑长城,自郑滨洛以北,有上郡。楚自汉中,南有巴、中。周室微,诸侯力政,争相并。秦僻在雍州,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,夷翟遇之。
展开剩余58%战国初期,尽管仍是诸国林立,但七雄局面已经形成。而秦国作为华夏西部边陲国家,并没有融入华夏的大国际体系之中。在很多时候,6国并不带秦国玩,严重打击了秦国统治者的自尊。
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发出的求贤令,也道出了国家的窘境:
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,修德行武,东平晋乱,以河为界,西霸戎翟,广地千里,天子致伯,诸侯毕贺,为后世开业,甚光美。会往者厉、躁、简公、出子之不宁,国家内忧,未遑外事,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,诸侯卑秦,丑莫大焉。献公即位,镇抚边境,徙治栎阳,且欲东伐,复缪公之故地,修缪公之政令。寡人思念先君之意,常痛于心。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彊秦者,吾且尊官,与之分土。
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缪公创造的辉煌,已成为记忆;秦国上层的纷扰,让秦国内部不得安宁;而虎视眈眈的三晋、楚对秦攻城略地,让秦国处于惶恐之中……
卫鞅在这种背景之下,西入秦国,目标也非常明确:封疆裂土,成就一世英名。
当我们以更长的历史视野来观察商鞅所处的时代,就会发现,无论是政治、经济还是社会,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贱为奴隶,都处于“朝为沧海暮为田”的巨大变动之中。特别是残酷的兼并战争,迫切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形式。
发布于:天津市